文學講座 – 新移民文學創作感悟

新移民文學創作感悟    Jessica Zhang and Spencer Hu 大家好, 在九月七日,Jessica和Spencer將給各位愛好讀書和文學的朋友舉行一場新移民文學創作感悟的討論會。 屆時會以二位作者的新作為主體,與大家探討創作感悟,移民文學,和中國近代歷史背景與文學興起等專題。 時間: 2019年9月7日週六 下午2-4點 地點: GBCCA Main Hall 作者介紹:  Jessica Zhang: 海外文軒作家協會副主席,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成員,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成員。 筆名牧童歌謠。生於北京,留美後先後獲得護理醫學學士學位和電腦工程碩士學位,現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臨床研究的醫療信息學工作。 作品曾發表在多個報刊雜誌,並有多部作品出版。 2017年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一粟浮沉》獲得美國華人圖書館員協會2018年最佳小說獎,並獲得2018年台灣海外文學著述獎小說佳作獎。 留學題材長篇小說《北美楓情》於2018年由中國新華出版社在大陸出版,並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在全球發行。 作者多年來致力於小說創作,新作《家國一夢》正在創作過程中。 Spencer Hu: 胡宏,本名胡世沛,生於四川雙流,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赴美專攻半導體。在美國東北大學獲博士學位,以設計IC為業。1990年創速波公司,研發網路產品;2002年任東北大學客座。 由於參加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簡稱文協)的各項文藝活動,產生對小說創作的興趣。1988年與文協好友創辦藝文小集,先後發表多篇作品刊載於文協通訊、波士頓新聞等刊物。為慶祝文協成立五十週年,作者撰寫劇本燦爛的星光並輔助演出。著作有:《長篇小說黑鷹》由台灣黎明出版社發行(2014)。作者彙集二十年來行及八國十四地的游記、小說、新詩納入《悠遊》一書出版(2014)。 作品介紹: 長篇小說 《一粟浮沉》 Jessica Zhang 在動蕩的華北大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如滄海一粟。 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哪一段能夠像 1940 到 […]

顛三倒四亂讀詩

 顛三倒四亂讀詩            張勇 昨天在一個朋友處,見到一方田黃小山子,大約兩寸多高。一面用陰線刻著一幅圖畫,是二人松下對酌;另一面從右往左用行書,陰刻著兩句詩: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然後在左下角落了一個小款,看不清楚是什麼字。 這麼有名的詩句,明明應該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啊。我的第一反應是刻反了,豎排版的詩句,怎麼能從左往右讀呢?什麼人刻的,可惜了一塊好石頭。可是為什麼把款又落在左邊呢?於是再看一看。發現雕刻的筆意,確實是從右往左的。右邊的“只”字是起筆,左邊“中”字的一豎是收筆。再仔細讀了一遍,感覺很有意思。也許不是刻錯了,反倒是有意為之的,類似集句成新詩的感覺。 把原來的《尋隱者不遇》放在一邊,僅僅看這兩句。原來的順序,“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是一種對隱者“仰之彌高”,“心嚮往之”的敬仰,和終“不能至”的遺憾,外加些許淡淡的失望之情。兩句倒過來呢,意思就不大一樣了。“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遺憾歸遺憾,總還有個盼頭,讓人生起“等一等”甚或“找一找”的心思。挺好玩的,不知道還有哪些詩句可以這麼顛三倒四地讀。 剛好前幾天有另一個朋友用email發來一篇趣說詩詞的文章,就翻出來把玩一番。大部分詩句由於音韻,或對仗的問題,不能顛倒了讀。不過真還有幾句顛倒之後,頗有意思的。比如: “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聲啼不住”;哪來這麼多猴子,真煩人。跑了這麼遠還躲不開。 “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韻味差了些,但境界大不同了。後面甚至可以跟一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對影成三人,舉杯邀明月”;已經“成三人”了,再邀來明月,就是四個了。等等,我和我的影子是兩個,第三個是誰?什麼東西沒有影子?哎呀,靈異了! “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驀然迴首,眾里尋他千百度”;這個……,老兄你是找她呢,還是躲著她呢。 附錄朋友發來的文章: 唐詩宋詞中的妙語之最 唐詩宋詞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其中很多句子讓我們拍案叫絕,流傳千古。 翻閱這些書籍時發現一個趣味的話題,唐詩宋詞中的很多詩詞絕句中蘊含著妙語之最,且意味無窮。 最開心的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難找的人——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最瘦的人——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最憂愁的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最寂寞的時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最大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Barbados 巴巴多斯遊記

Barbados 巴巴多斯遊記          許方敏 我們來到 巴巴多斯 Barbados。她曾經是英屬殖民地,於1964 獨立,主島大小為21×16 mlies。在港口找到了提前預定好的活動,包括去一個動物保留地和海灘。出港之後一路向東行,開了40分鐘才到達島東岸的目的地。一路上和司機聊天,了解了一下巴巴多斯,全國只有20多萬人口,也就是Belmont 十倍的大小。海島國常年恒溫,旅遊業為主,路的兩旁都種有甘蔗,有制糖業。島上地勢平坦,不像 St Thomas 叢山峻嶺。由於曾經是英屬殖民地,車輛靠左行駛。看到Taxi 上掛有利物浦的隊徽,想必司機是一個英超利物浦球迷,便和他聊起了足球⚽️和體育,恰好前兩天剛觀看了雙紅賽,他為目前利物浦排今年英超聯賽第一而高興,而我為曼聯的低迷而惋惜。巴巴多斯的主要體育項目延續了英國的傳統為板球,有點不同於大部分中南美洲的足球情節,不過後來的行程中了解到,加勒比海群島裏很多以板球為國球,比如 San Kitts 還舉辦過🏏️世界杯。 在進野生動物保留地前我們轉進一個非常隱蔽的高地,從這可以看到山坡下的大西洋海岸和一片神秘的村莊。相對於西海岸加勒比海的柔潤,大西洋一側就要勇猛許多,白色的浪花不知疲倦地層層卷起翻滾,吐納著岸邊細沙。海浪帶起的霧氣繚繞著靈氣十足的美麗田園,眺遠望去宛若仙境。 10點準時進到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中心的圍牆是從海中撈起的珊瑚石混著泥漿砌起來,中間的小徑彎彎通幽,掩在兩側樹木之下。剛一進門一群活潑可愛的猴子就不知從哪朝我們蕩漾過來,華麗的金黃色皮毛中夾雜著些綠色光澤。小小的猴子也不認生,抱在媽媽懷裏,探出個小腦袋來打量著我們,還會生伸出小手試圖摸我們的手,導遊告訴我們這是一群野生猴子,圍牆也不是用來圍它們的,保護中心的四周有香蕉園,有森林,猴子們就在這裡竄來竄去,偷吃農戶的香蕉🍌或是刨刨地裏的昆蟲。保護中心裡還有有一種很特別的烏龜,看起來像一塊橢圓橢圓的長饅頭。園裏還有孔雀,珍珠鷄雞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其他的稀有動物。 看完動物之後,David 帶我們來到 Carlisle Bay and Brownes Beach,這裏離遊輪海港最近,也是這次出行我最喜愛的兩個的海灘之一。細如齏粉的粉紅色沙子平緩延伸在綠松石色海水邊,延綿約一英裏長。陽光下,淺淺的海地波紋斑斕,炫麗迷人,遠處可眺隨波起伏、影影綽綽的點點白帆。在這裏我們又一次不期而遇地見到了大部隊。海邊有好幾個人來回走動詢問要不要坐他們的船帶我們出海去和大海龜遊泳,一人$25。岸邊還有其它有趣的海上運動,氣墊沙發快艇,氣墊空中行走等項目。我們隨便選了一家遊船坐上,先潛水看了一處水下沈船便來到看海龜的地方。其實這裏離岸邊很近,我開玩笑說早知的話,自己遊過來好了。有人坐在滑板上漂浮在這塊水域不停地投入魚肉,估計是幾家遊船公司合著雇傭的員工,不得而知。我們從遊船上下水後潛遊在附近,先看到了一些魚,不多,基本上是銀色一尺長的劍魚。突然有人大聲說到,“海龜來了!” 順著聲音尋去,果然一只直徑快有我身長的黃色大海龜聞著肉香遊曳擺動過來,我因著離餵魚的浮板太近,當碩大的海龜大腦袋朝著我快速放大時,著實以為自己的下巴要被撞掉了,但人家兒是誰?!它四兩撥千斤的嗖一下轉舵了,只蹭著點兒我的腿。 […]

重看桂河大橋

重看桂河大橋     史家元 鎮上退休人員聚樂部每週五放一次電影, 有空的時候就去看看,很意外的看到了“桂河大橋”, 這是一部1957年英美合作的戰爭片(哥倫比亞公司攝製),離今已有62年。用今天的眼睛去看,有何不同?(註:桂河就是湄公河)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控制了緬甸泰國邊境的一個戰俘營,出於戰略需要,日軍要在泰緬交界修建一座鐵路大橋,同時希望戰俘營裡戰俘(包括軍官)出力。但英軍戰俘代表尼克森上校(亞曆堅尼斯Alec Guinness飾)認為這違反日內瓦公約拒不執行,於是尼克森等人被關了禁閉。但沒有了尼克森的帶領,戰俘們表現消積,而且因日本設計方面的不足,建橋工作陷入停滯。日軍上校早川雪洲(Saito  Sessue  Hayakawa 飾)無奈只好放出尼克森等人,獲釋後尼克森感到在破壞一切的戰爭裡何不做點建設,於是開始投入到建橋的工作中。與此同時,被俘的美軍俘虜希爾茲(威廉霍頓William Holden飾)偷逃出去後接受盟軍一個特別任務,就是在大橋建成之日將它炸毀。當年看這部電影時還在臺灣,由於 語言聽力不夠,認為這僅是一部有關戰爭的電影。而今重看,加上62年的人生經歷,感覺大不相同,看出許多以前沒有看出的地方。 早川雪洲看到尼克森同意造橋,開始善待他,打開一瓶威士卡與他共飲(深知洋人對酒多無抗拒力),並與他共餐。尼克森的同僚提醒他,你心甘情願的與日本人合作建橋,等於通敵。他回答說,這座橋由我們英國軍人建成,是我們英國人的光榮。並在橋成之日,在橋上釘上一塊牌子,上有日本國徽,但有英文說明此橋乃英國俘虜所造。 美軍俘虜希爾茲逃出戰俘營後其實並不想參與炸橋任務,因為非常危險。但由於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對日宣戰,成為盟軍一部分,不能不聽命。希爾茲在美軍行伍中僅身為士官,若參與炸橋將升為校官,同時他是唯一知道橋的位置的人。所以最後參與炸橋的四人隊伍中他是實際參與安裝炸藥的三人之一,另外兩人一是年輕力壯的加拿大小夥子,會用刀殺人,另一個是泰國人,熟悉水性,瞭解當地情況。而身為領隊的英國軍官則藏在看得到橋的山頭密林中,安置了一門迫擊炮,由數位安南女子在旁協助,必要時轟擊阻撓炸橋行動。 通車的前一晚,俘虜營開了一個聯歡會,慶祝大橋建成。在十數天前就空投到大橋附近的炸橋隊伍也早就翻山越嶺到達大橋山頭密林中等待,然後利用聯歡晚會時間裝置炸藥工作,再用線路連接位於河岸巨石後的炸藥啟動裝置,由加拿大小夥子看管,而希爾茲與泰國人則躲在河的另一岸,在那裡可以同時看到加拿大小夥子和迫擊炮在樹林裡的情況,必要時從事協調工作。 次日是通車的日子,一大早尼克森就攜同早川雪洲來橋上作最後一次巡邏,忽然他看到河中有根突出的樹枝,上面纏了一根黑色的橡皮線,他立即要早川雪洲一同沿著河邊去找橡皮線的去向,拉著埋在沙裡的橡皮線慢慢朝加拿大小夥子走去。此時已可聽見火車的氣笛聲,希爾茲急了,先用手勢要小夥子動刀刺殺早川雪洲,小夥子猶豫不決,希爾茲只好跑出樹林,越河向他大叫(此時橋邊日本兵開槍擊斃泰國人)。早川雪洲本能地回頭看是誰,小夥子便由身後抱住他,一刀刺入他的心臟,與他同時倒入水中。尼克森也在此時回頭看到希爾茲的臉,大吃一驚,因為他根本沒想到希爾茲會來炸橋。在山上的英國領隊認為情況緊急,怕尼克森會破壞炸橋,於是放了一枚迫擊炮,在希爾茲和尼克森之間炸開,希爾茲倒入水中,尼克森已在炸藥啟動裝置旁邊,正好倒在上面,於是不遠的大橋轟然爆炸,火車一節一節地掉入河中。山頭山的英國領隊說了一句“我不得不如此 – I had to do it”, 就領著安南女子消失了。 這次看完的感覺是,英國和日本都是以島為國的國家,做事想法都很現實。早川雪洲覺得既然英國軍官不肯參與勞力造橋,只要最後能把橋造好,就不再堅持己見。而尼克森寜可被關禁閉,也非要手執指揮棍,嚴守英國軍隊的階級制度。若是在東方,他可能早就被殺了。電影裡也提到西方國家倡設的日內瓦公約,認為只要投降了,俘虜就有基本人權,不能被虐待等等。這和中國的士可死,不可侮的觀念根本無法吻合。 至於英國軍官尼克森為要顯示英國人的光榮,不惜為日本人造橋,對這位現實的英國人來說,他投入太多情感,比日本人更愛此橋。但對美國人來說,希爾茲寜可逃掉,因為在他看來,他不是英國俘虜,造橋不是他的責任。 亞曆堅尼斯因此片得到1958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桂河大橋”則贏得同年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七項獎。早川雪洲則被提名最佳男配角。我對英國電影明星向來沒有好感,大概受了莎士比亞的影響,演起戲來一副高人一等的樣子。不過在這部片子裡,尼克森倒是利用指揮棍表達了英國軍隊嚴守制度的氣氛。尤其片中不時播放的“布基上校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更得到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威廉荷頓早在1953年就因“德國十七號俘虜營Stalag 17”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1955年又因”野宴Picnic”獲得好評。不幸他在1981年63歲時卻因從樓梯上摔下而意外致死,甚是可惜。亞曆堅尼斯倒活了很久,86歲才逝世。 […]

懷念老歌

懷念老歌       史家元   流行歌曲,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是我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歌曲,在這些歌曲之中最令人懷念的 是「老歌」,什麼是「老歌」?就是那些詞曲優美,令人百聽不厭,而且最能引起心底共鳴的跨時代流傳的歌曲。在聆聽老歌的時候,我常常會想,是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寫出了如此動聽的曲子?歌曲像文章一樣,越好聽的(越有內涵的),越能吸引人,也流傳得越久。從某個角度去看,流行歌曲的對象是中國廣大的人群,不像是中古歐洲的交響樂,它的對象只是歐洲上層的皇家貴族。所以我們可以說,流行歌曲代表了中國人的心聲,深入中國的各個階層。 我們今天所聽到的老歌,就像是醇酒一樣,都有好幾十年的歷史了。這些曲子,不但曾經被許多有名的歌星演唱過。其優美的韻律也多是出自頗具才華的作曲家之手。早期的流行歌曲,或者也可說是老歌,多半來自上海,因為上海有創造流行歌曲的條件。上海有音樂學院,有藝專,有各種音樂團體,更有電影製片廠、夜總會、歌廳舞榭,更重要的是有人才,這些都是流行歌曲成長的溫床。大家所熟悉的「漁光曲」,就是在這種環境裏在廿世紀的卅年代所完成的。任光 (1900—1941) 作曲,王人美主唱,是影片「漁光曲」的主題歌,曲子十分動聽,七十年來流行不衰。 在老歌中我首先想介紹的是「初戀女」,這首是一九三八年由藝華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初戀」的主題曲,由陳歌辛譜曲,戴望舒作詞,黃飛然演唱。這是一首曲情詞並茂,非常貼切地描繪出初戀者情懷的歌曲,使它在影片問世後,立即風靡全中國,在抗戰時期的大後方,人人會唱,也人人愛唱。被音樂界與文化圈內推崇為雅俗共賞的上品。到了今天,即使在海外,也是人們喜愛的流歌曲。連當年在俄國的樂隊指揮家都知道上海有個陳歌辛,他的「初戀女」寫得很美,把他比作中國的杜那耶夫斯基。 陳歌辛 (1914—1961)是音樂奇才,他才氣橫溢,能曲能詞,一生創作了兩百多首歌曲,作品獨具一格,多帶有浪漫色彩。藝術抒情歌曲除了「初戀女」,尚有「阿蘭娜」、「漁家女」、「蘇州河邊」、「秋的懷念」等等,而「夜上海」、「薔薇處處開」則標榜為輕鬆歡快的舞曲。至於他創作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更是中國第一支被譯成英文,並在一九五一年榮登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榜首的歌曲。 陳歌辛英俊瀟灑,才華出眾,卓爾不群,素有「歌仙」之譽。惜英年早逝,四十七歲就撒手人寰。 另一個與陳歌辛同時代,而且也是相當多產的作曲家是大家熟悉的姚敏 (1917—1967),他的作品與陳歌辛略有不同,比較通俗化,這大概與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僅憑愛好,自學而成有關。他的成名歌曲之一「恨不相逢未嫁時」是廿世紀四十年代的作品,由姚敏譜曲,陳歌辛作詞,李香蘭演唱。這首曲子很令人感傷,歌詞尤為動人,據說是陳歌辛根據自己一段感情經歷演繹而成,所以雖然以女子的口吻唱出,但若是男子以「恨不相逢未娶時」的心情去唱,也一定會十分叫座。李香蘭當年揚名上海的時候,這首歌曲就是她的成名作之一,並且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成唱片。這首詞曲並茂的歌曲至今在海外仍不時能聽到。 姚敏的另一首抒情歌曲「河上的月色」也是詞曲優美,描敘一位多情的女子,面對河上的月色, 想起了難忘的夜晚及她的情郎,充滿了思念與感傷。此歌原名「愛河之歌」,由白虹演唱,改名為 「河上的月色」之後,由李香蘭演唱。一歌兩唱,各有千秋,也是流傳海外的老歌之一。 姚敏的歌曲很多都是反映一般市民生活,通俗易唱,一經電影放映或電臺播放之後,很快就流行開來,他為電影「花外流鶯」所寫的插曲「訴衷情」,就非常好聽,當年由「金嗓子」周璇主唱,“無限柔情像春水一般蕩漾⋯⋯”,真是既柔情又傷感。他的歌曲,除了李香蘭,很多都是由周璇主唱。而姚敏本人,除了作曲,也會唱歌,他甚至與周璇合唱過他自己譜曲的「划船歌」。姚敏的胞妹姚莉也能唱歌,經常與姚敏同台歌唱。他們自幼喪父,兄妹感情很好。 姚敏在一九五〇年移居香港後,開始融會各種中外音樂模式,作品風格更受歌迷的歡迎。他為影片「龍翔鳳舞」所作的插曲和為影片「千嬌百媚」所作的配樂,分別獲得第六屆和第八屆亞洲影展最佳音樂獎。而就在他事業進入顛峰的壯年期,姚敏和姚莉參加的一個宴會上,他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地不起,結束了他只有四十九年的生命。他最後的遺作「情人的眼淚」在他的喪禮上由許多大牌歌星齊聲歌唱,歌者與聽者都泣不成聲。 在老歌中最令人熟悉的一首歌大概首推「夜來香」,這首歌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一九三五年作曲家嚴工上(1872—1945)為同名影片「夜來香」寫的插曲,另一個是作曲家黎錦光 (1907—1993) 所譜的「夜來香」,至今流傳下來的就是這首。這是一首採取歐美風格,旋律輕快的倫巴舞曲,曲子音域很寬,不好上口,最後由李香蘭灌成唱片,流行海內外,一直傳唱到今天。 黎錦光其他成名的作品有「拷紅」、「采檳榔」、「鍾山春」、「五月的風」、「四季相思」、「瘋狂世界」、「愛神的箭」、「相見不恨晚」、「黃葉舞秋風」等等,這些歌曲一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唱。他還有幾首歌是兩人合唱,像「叮嚀」由周璇與嚴華合唱,「星心相印」由周璇與姚敏合唱,都是非常動聽的曲子。黎錦光是繼陳歌辛之後另一個傑出的流行歌曲作曲家,他的「夜來香」是繼「玫瑰,玫瑰我愛你」之後在國外最有影響的作品,所以被譽為「歌王」,與陳歌辛的「歌仙」媲美。 另一首與「夜來香」同樣受人歡迎的流行歌曲是劉雪庵譜曲的「何日君再來」,這首一九三二年劉雪庵 (1905—1985)所作的舞曲到一九三七年被用作影片「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擔綱主唱,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流傳海內外。這首歌輕快活潑,唱起來十分討好,劉雪庵曾因此曲被誣為「漢奸作的黃色反動歌曲」,但後來事實終於推翻了這份誣衊之詞。 劉雪庵入上海國立音專,師從蕭友梅、黃自,專攻作曲,他有好幾首非常動聽的歌曲流傳下來, 像電影「滿園春色」的主題歌「滿園春色」,影片「新婚大血案」的插曲「飄零的落花」,還有與「紅樓夢」有關的「紅豆詞」,以及抗日影片「關山萬里」的插曲「長城謠」等等。「紅豆詞」與「長城謠」都屬於藝術歌曲,由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演唱,是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作品。而「飄零的落花」不但曲子優美,歌詞也由劉雪庵填寫,描述一位不幸女性的遭遇,十分感人,由著名歌唱家郎毓秀灌成唱片發行,流傳至今。 很小的時候就聽見大人愛唱一首很哀怨的歌曲,歌詞一開頭就是:「我有訴不完的衷情,不敢向你傾吐,只有在夢中把真情流露」,長大後也愛上了這首歌曲,覺得它把一種欲說還休的心境描寫得非常透徹。這首歌是電影「柳浪聞鶯」的插曲之一,這部以杭州西湖為背景的影片是一部歌唱巨作,共有十五首歌,其中的「秋夜」與「聽我細訴」都是作曲家李厚襄的作品。說起來難以令人相信,這位多產的作曲家竟然從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他的作曲能力全憑自修得來,他能曲能詞, […]

琴緣

琴緣        可慶恩 我從小就拉京胡,現在是波士頓京劇協會的琴師,參加過波士頓社區學校的各類演出,每次演出前後,劇團、我和其他票友的名字會在各大華人報紙或網頁中出現。親朋好友常誇我是名揚海外具有專業水平的琴師,實在是過獎了,但說我有童子功或波士頓第一把京胡大概還是不錯的。 類似的“大師級”人才在這裡的其它業餘文化團體也很多,他們都是各自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是美國晚期華人技術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人才外流,那麼他們的業餘愛好使他們成為流出來以後的特殊人才。 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愛好和天賦 但是以愛好天賦為職業的,在華人中比較少。當在異鄉的土地上拚搏在不同的文化中立足後,他們的業餘愛好和他們不賴以謀生的一些天賦會自然的萌發出來,這可能是這一現象的根源吧。我也把自己歸類於此類人中。 他們中最顯赫的是波士頓從事醫藥研究的黃西Joe Wong,他一開始也是因為業餘愛好成為中美醫學會俱樂部的藝術骨幹後參加波士頓國際喜劇節併進入決賽並在全美喜劇節比賽上獲得了冠軍最後成為全美全中國家喻戶曉的脫口秀相聲演員。 據估計,活躍在大波士頓地區的基於各類專業(學術、藝術),各地域(北京、山東同鄉會)歷史特色(如知青聯誼會)的華人團體有大約幾百個,還不算各類網絡虛擬團體、論壇、和微信群等。我想這與華人的文化背景和特色有密切關係。我很喜歡心理學,讀國內醫學院時沒有社會心理學一說,來美國看Carole Wade的心理學教科書才知道這一學科所定義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前者是集體文化,後者是個體文化。群眾運動,開大會,廣播體操,廣場舞是現代集體文化的特點,人們下意識的喜歡被領導(與之相反,個體文化中的注重個性發展和領袖氣質)。集體文化的正能量(時髦詞)可以具有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以上提到的各華人社團,尤其是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的京劇協會)。而集體文化的負能量容易誘發個人崇拜,人們容易被洗腦。 要說我和琴的緣分離不開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我的父母在西方傳教士辦的學校裡接受基督教非常虔誠,後來到文革時因信仰受迫害,我和兩個弟弟因此也常受氣跟小夥伴打架,學校又不上課,爸爸知道我喜歡樂器,也是怕我學壞,就給我買了把當時最時髦的樂器-京胡,讓我學,給我弟買了把二胡學。 那時候醫院大院裡大喇叭整天放樣板戲,醫院學校都有宣傳隊,還有個京劇團的琴師隔三岔五地來醫院排戲。那時晚上在家跟爸媽讀經學唱詩白天出來跟琴師學京胡這樣大約2年的時間已經拉得很好了,經常被表揚,還被推薦當小文藝兵(因政審不合格沒成)。後來不知為什么再也不拉琴了,好像是跟琴沒緣分。也可能當時並不喜歡京劇(樣板戲),似乎我拉琴不過是當時環境所迫。 光陰似劍,幾十年已過,物不是人也非。波士頓劇協剛成立那會,我太太說,你不是小時學過京胡麼,我們去吧,我聽聽你拉琴你也聽聽我唱戲,很好聽的。我說,嗯,你肯定有天賦,我已經很久不宰雞(拉京胡拉不好的動靜)就不摻合了,她那時開車還不敢上高速,我就開車送她去唱戲,劇協會長找人送她回家。沒想到再往後,我也去了,而且劇協每次排練和演出都會有我的琴聲,練琴和排練佔據了我大部分的業餘時間。 我沒有認真想為什麼這麼喜歡久久不拉的京胡,現在覺得它的聲音有抗拒不了的穿透力和魅力。一晃又十幾年過去了,這便見證了我與琴和劇團的不解之緣,好似冥冥之中的定數。琴聲響,我為才子佳人伴奏,琴聲落,好似萬籟俱寂,眼前會浮現出彼岸年邁父母憔悴的身影。浮現出一幕幕紅衛兵抄家和跟小同伴打架的舊事,卻怎麼也記不起教琴老師的名字和樣子了。

京劇鼓師

京劇鼓師 訪波士頓京劇協會鼓師  陳英順 板鼓是京劇樂隊中的一項打擊樂器。通常是以雙箭擊鼓或單箭挎板擊鼓兩種形式演奏。從京劇樂隊中板鼓的職能範圍來講,即是樂隊指揮者,又是首席領奏樂手。司鼓者擊打板鼓發出“點子”的節奏音響來操縱、指揮樂隊。 長期以來,板鼓在樂隊中保持著傳統的權威性。這是由於樂隊所有聲部樂器,都是根據板鼓演奏指揮的動向、要求,引奏出各聲部和諧的音樂效果。劇情或人物的鑼鼓、唱腔、曲牌,從進入至發展變化,其中節奏快慢,音響強弱,情緒起伏一直到結束,都是遵循板鼓點子特有的音樂手段及其明確的音樂語音來指揮或控制樂隊,奏出感人至深的戲劇效果。板鼓既然是指揮,那麼其作用遠非其它樂器可相比。在戲曲伴奏中唯有板鼓的指揮演奏始終貫通全劇。它在樂隊之間,樂隊與演員之間,頻繁的起著引導、襯托、交融、調節、統一的作用。因此這就決定了司鼓者必須熟悉吹、打、拉、彈各種樂器的性能與運用,以及它們之間的演奏與協調關係,同時還要熟悉賞的表演要求。 我們特意採訪了波士頓京劇協會的鼓師陳英順老師。 陳英順老師具有多年司鼓經驗和豐富的舞台演出經驗,並有豐厚的京劇藝術底蘊。 陳英順老師的父親是天津著名票友鼓師琴師陳祝齡,哥哥陳英平也是天津票友界有名的鼓師。 陳英順老師說道:“我學鼓是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中受到了京劇藝術的熏陶。 小時候經常跟父親去戲院演出。 父親經常在天津市文化宮,城鄉禮堂等地方登台打鼓,打鐃鈸,或者拉京胡,有時候一齣戲演很多場。父親打鼓,我聽戲。聽得多了,在很小的年紀就熟悉了很多鑼鼓經,也看到了鼓師和演員,樂隊之間的默契合作。 可惜當時有父親這麼好的老師, 我卻沒有系統地跟他學習打鼓。 後來到了工作的年齡,開始參加樣板戲的排練,開始為《紅燈記》和《沙家浜》打鼓,這樣走上了當鼓師的道路。” 陳英順老師指出, 板鼓在京劇藝術中作用極大,必須要求板鼓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達到比較高、比較全面的程度。專業知識豐富,有較好的音樂素養,熟悉賞的唱、念、做、打、舞。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培養樂隊、訓練樂隊的能力。 板鼓的地位、作用之重要,還在於司鼓指揮樂隊去完成劇情、人物服務的使命,所以司鼓者必須掌握全劇,深入劇情瞭解劇中人物,通過樂隊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化和發展,有力的渲染戲劇氣氛,以高超的伴奏程式手段將戲推向高潮。從戲幕拉開到閉幕,各場人物的上下場、抬手投足、動作表情、念白唱腔等,無不在板鼓的啟引下開始,展伸,結束。司鼓掌握著全劇節奏的尺度,劇情的高低起落的層次,人物表演的喜、怒、哀、思各種不同的內心情感變化。可以說板鼓的指揮演奏掌握著全劇的命脈,具有駕馭整個舞台的能力,是總攬全劇演出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陳英順老師說:“我在波士頓多年前很幸運地在華人報紙上看到了波士頓京劇協會的消息,那時候波士頓京劇協會也剛剛成立不久。 我就這樣找到了我在美國發展京劇愛好, 傳播京劇藝術的團體。 現在我在波士頓京劇協會已經好多年了, 並參加了很多演出,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團體在各個種族的人群中傳播中國傳統京劇藝術,我也很高興成為波士頓京劇協會的一員。” 波士頓京劇協會的成員們也紛紛表示:我們在英順老師這裡都學到了很多京劇知識。 英順老師不但有求必應,勤勤懇懇為大家打鼓,而且耐心指導其他成員學習大鑼,小鑼,和鐃鈸的演奏方法,並在總體演出效果和演出細節上幫助大家,指導大家。 箭起箭落皆是戲,一板一眼總傳神。感謝陳英順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也感謝他堅持傳統藝術,弘揚中華國粹!

菊花園

雲淡風輕菊花園     Lydia Wei 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菊花不僅有飄逸的清雅、華潤多姿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穎淩寒飙”、“秋霜不改條”的內質,其風姿神采,成爲堅忍和溫文爾雅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視爲國粹,梅蘭竹菊被稱爲四君子,自古受人喜愛。菊花的特點是耐寒,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它卻傲霜鬥雪競相開放!她秀麗多姿,賞心悅目,讓人愛不釋手! 秋天,國內各個城市都有各種菊花展覽會。 我很好奇,不知爲什么在美國的苗圃基本看不到中國菊花。去年,有朋友問要不要菊花插枝?我就心癢癢想試試,拿到用一次性透明塑料小杯子裝著的只有十幾厘米長兩片葉子的枝子,我心裏没有底,不抱什么希望,因爲從沒有種過菊花。我一路不停地請教菊花大师們,小心翼翼的呵護著這三棵菊花苗子。到了秋天,當菊花盛開時,我喜出望外!不敢相信,如此美麗妖娆的國菊,竟然被我種得這麽好!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菊花的描寫實在是太多了,我在菊花的美丽面前感觉詞窮了,還是靜靜的欣賞婀娜多姿的菊花吧!了解了菊花其實並不難種後,野心勃勃的我今年一下子種了20多盆,18個品種,擴大了5-6倍。 種了這麽多盆菊花後,才知道有多累啊!雖然都說菊花可以傲霜鬥雪,但花骨朵還是怕霜凍!夜間溫度低怕凍壞了,不得已,天天搬進搬出,累得滿頭大汗!幸虧有這多層貨架推車,一次可以搬7-8盆,不過,有這麽五彩缤紛、姹紫嫣紅、千嬌百媚的國菊陪伴我在寒冷的秋冬,再累也值得了!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京劇名票汪大蘭

京劇名票汪大蘭        Mary Wong 母親汪大蘭宗梅(蘭芳)從小就喜歡京劇,自幼外公就請富雲霞老師親授梅派青衣,七歲唱《汾河灣》十一歲能演《坐宮》。 她一生崇拜梅蘭芳大師,但由於出身於書香之家父母允許只准愛好不能入行,雖然如此,我母親始終熱愛国粹,一直不斷地認真專研梅派唱腔藝術。 小時候的我常常聽她吊噪子,念道白,和朋友一起探討戲曲。母親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圓潤,寬,亮,甜,曾在各地演出了許多梅派名劇,如《玉堂春》《凰還巢》《宇宙鋒》《白蛇傳》《寶蓮燈》《龍鳳呈祥》等等。與她同台演出的內行名角有顧仰臣,劉秉昆,王玉田,童祥岑,李崇善和姚玉成等。文革開放,傳統戏恢復后,己是高令70多歲的母親,在上海京劇院一团的協助演出下,還有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奏員尤繼舜先生親自操琴,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了全本的”穆桂英掛帥”“斷橋” 等名剧,深受京劇界內外行友人贊揚和戲迷們的歡迎和愛戴。 記得小時候母親經常說,京劇之能稱為國粹,是在於它對藝術的嚴谨和嚴格,四功五法都要顧全到,服裝和裝扮,演員在舞台上的唱念身段在舞台上都要給觀眾呈現高雅和美的的感覺,而京劇的劇本內容也是有教育意義的,它有忠孝仁儀,盡忠報國, 真摯愛情,善與惡的分別,和教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現在我能有體會到母親說的這一番話。 由於這些年來自己也在不斷的學習和了解京剧,特別是加入了波士頓劇协的10多年來對國粹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深愛,非常感謝我母親給了我京劇的熏淘,也非常感謝劉瑋珊會長為我們的戲曲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們能為弘揚國粹和傳承中華文化盡上一些微薄之力.附上幾張母親75歲登台的劇照.

詩歌與平仄

詩歌與平仄    嵇止 前言: 文協合唱團 2018 年度暑期退休會於 8 月 18 在衛斯理城的公共圖書館舉行,本文乃依據當 日漢語聲韻研習心得分享的部分,由原來的投影片內容整理而成。 本文: 詩經楚辭以降,漢詩的傳統已有兩千餘年,歷代文人單從文字的對仗排比,就能樂在其中。 但詩詞歌賦另外還有藉吟唱來發抒性情的功能。漢語每個字有一定的聲調,如果組合得當, 詩文也能變成樂曲。 李白的「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就是一例,趙元任的常州話版,在互聯網上早有流 傳,原音與內容如下: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